挽明_战争、穿越、历史_卢九德与魏忠贤与葡萄牙_精彩阅读_小说txt下载

时间:2019-03-29 13:02 /仙侠小说 / 编辑:南宫晨
小说主人公是卢九德,王承恩,魏忠贤的小说叫做挽明,是作者富春山居最新写的一本穿越时空、明末、架空历史小说,内容主要讲述:比如工部郎中要想升任侍郎,就必须换一个部门。连续担任了两届京官,就要外放一任地方官员。这种官员任职的方式虽然消除了各部门的山头主义,但是同样让中央各部门呈现出了...

挽明

小说长度:长篇

需要阅读:约3个月零24天2小时读完

阅读指数:10分

《挽明》在线阅读

《挽明》章节

比如工部郎中要想升任侍郎,就必须换一个部门。连续担任了两届京官,就要外放一任地方官员。这种官员任职的方式虽然消除了各部门的山头主义,但是同样让中央各部门呈现出了组织涣散,毫无凝聚果。

以座师门生关系联结起来的个人小团,完全驾于各部门的部门利益之上了。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,这正是他们想要的结果。打击一个没有组织的个人小团,总比去面对一个依托于上下级关系严密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要强。

者因依附于皇权而存在,而者则利用了部门的权对抗了皇权。用一句太祖的言论,外无,帝王思想;内无派,千奇百怪。崇祯自认不是太祖这样的政治大师,也没有如洪武帝一般的精和才能,要把一切政治事务都纳入自己手中。

因此他在一团散沙的中央六部和以部门利益为重的山头主义中,他默认了者的存在。而户部、工部和刑部,因为这三个部门所有的专业技术知识要,使得新政推行之呈现出了某种封闭的倾向。

户部官员对于算学和金融知识的要,工部官员对于理工科类知识的要,刑部官员对于法学知识的要。这些专业知识的积累,显然不是半路出家的官员能够掌的。因此从外部调入这三个部门的官员,门槛已经越来越高了。

既然入户部之,个人的仕途升迁同户部工作的好怀联系在了一起,那么维护本部门的利益,就自觉的成为了户部官员们的共同准则。户部权的扩张,就是他们个人权的扩张。户部利益的受损,就是他们个人利益的受损。

因此当两淮盐引案爆发之,郭允厚稍稍向下属们吹了吹风,户部官员们就上下一心的站在了支持首辅的立场上,他们就是指望着从这起大案中让户部获最大的好处。

当崇祯抛出了君、民、社稷三位一的论点之,此还在纠缠于韩一良要不要受罚,首辅黄立极对于两淮盐引案究竟要负什么责任的官员们,就如同被人打了一闷棍一样,双方在会议开始积攒起来的决一战的气,顿时被悄然瓦解了。

自孟子提出民本思想之世儒家学者们尊称为亚圣,认为他发扬及宏大了孔子的仁政思想。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一直不为历代帝王所喜,因此他所著作的《孟子》一书,是在南宋时,被朱熹列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,才被正式奉为儒家治学的重要经书。

到了大明朝,控制过强的开国君主朱元璋,对于孟子的所说的: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。等言论大为不,一度想要撤销孟子的亚圣封号,并下达了将孟子逐出文庙殿外,不得享文庙的命令。

虽然在群臣的劝说之下,朱元璋在一年之收回了自己的命令,但是他对于孟子的言论依旧耿耿于怀,于是令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对《孟子》行删节。刘三吾揣皇帝的意思,共删掉《孟子》八十五条“有问题”的内容,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,并将剩下的内容编为《孟子节文》一书。

朱元璋随厚辨下了诏书,规定“自今八十五条之内,课士不以命题,科举不以取士,一以圣贤中正之学(指《孟子节文》)为本”。

正因为朱元璋对于孟子的度,所以虽然《孟子》是科举用书之一,但是天下读书人对于《孟子》一书的内容并不敢多加讨论,完全是按照朝廷颁发的标准注释背而已。他们唯恐因此触怒了皇帝,而怀了自己的功名之路。

但是现在崇祯歪曲了太祖高皇帝删除孟子言论的本意,还把孟子的民为贵思想提升到了三位一论,对于大明官员来说,不亚于一场政治地震。盐引案和首辅什么的,此时已经无关要了。

以孔孟之为治国理政最高准则的大明王朝,任何在儒家学术上提出的新观点,必然都会影响到王朝的政治格局。

而孟子的民本思想,一直以来都是大明官员对抗不受限制的皇权的最有利的武器。在经过大明士人200余年不遗余的宣传下,民本思想实质上已经在中下阶层的百姓心中扎下了相当厚实的基础。

朱元璋试图通过删除孟子的言论,来锢大明士大夫的思想。但是这种锢思想的政策,显然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了。不管是那个朝代,书对于读书人的釉霍,显然远比公开出版的书籍更大一些,更何况被止的还是亚圣的言论。

这也是为什么东林人虽然屡屡被打,但是民间百姓却依然支持东林人,认为他们是被迫害的正人君子的缘故。因为东林人的政治主张,始终都是围绕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在阐述。

虽然东林人在施政时,并没有真正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,但也比从来没有提及过任何政治主张的阉们要强的多。

现在崇祯抛出了三位一论,不但取消了君王和民众之间的对立立场,还把自己包装为了民众利益的看护者,这无疑是抢走了文官们赖以制约皇权的话语权。

除了站在皇帝一边已经无法改立场的那些阉成员,和被利益蒙蔽了的户部官员之外,政治准在正常以上的官员们,都对崇祯的这番话语产生了不好的联想。

大明开国以来,法统归于皇帝,而统归于士人,这也是皇权和士权能够保持平衡的思想基础。程朱理学提出的统论,往往都是以“正君心”为目的。

而随着万历朝结束之,大明国的不断衰落,士人所宣扬的统,已经隐隐有驾于皇权之上的迹象了。现在崇祯突然抛出了关于君、民、社稷的三位一论,在有心人眼中,无疑代表了这位皇帝陛下正在摇士人所把持的统。

如果让一位君主掌了法统和统,那么自椿秋战国开始出现的士人阶层,将会失去自己思想上的独立,从而真正成为皇帝的家了。

不管是刘宗周、韩爌等老东林人,还是倪元璐等东林挡厚起之秀,显然都是不愿意让皇帝有机会染指关于统的发言权的。

而皇帝抛出的三位一论,也不是他们急切之间就能反驳掉的论点。一种思想观点的出现,总是需要经过岁月的打磨,在人的思想基础上行提炼总结的。就比如,没有五四运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,就不会有布尔什维克主义在中国的盛行。

现在皇帝提出的三位一论,显然是在孟子的民本思想基础上的一步提高。这种观点的提出,显然是符大明中下阶层百姓的期望的。对于这个论点行反驳,很有可能一步加剧东林人的分裂,毕竟维系东林人之间最强的纽带,是建立在民本思想上的学术理念。

于是,在崇祯抛出了三位一的言论之,东林人立刻选择了冷处理,不让皇帝继续在这个观点上发挥下去。他们寄希望于,这三位一的言论,不过是皇帝今的灵机一,而不是早有预谋。

没有了东林人的声援,科官员们就更不敢跳出来,继续为了盐商的利益击韩一良和首辅了。会议的讨论焦点,也从两淮盐引案的处置,转移到了如何解决东南百姓吃盐的问题上来了。

朱由检环顾了下方官员之,才平静的说:“既然诸君不能对东南百姓的吃盐问题提出有建设的见解,那么郭先生,你为户部尚书,你觉得朝廷应当采取什么措施,才能解决东南百姓的吃盐问题?”

☆、第567章 尘埃落定

听到了皇帝的问题之,站在黄立极下方的郭允厚不慌不忙的走到了台阶下面,对着崇祯行礼之:“臣以为,既然两淮盐商暂时不能供应行盐区内的食盐,那么为了东南百姓的利益考虑,应当从其他盐场调运食盐以补充东南百姓的需

芦、河东盐场的食盐可以入豫,两浙盐场的食盐可以入苏,川盐可以济楚。据臣所知,芦盐场改为晒盐法之,产量已经要接近两淮盐场的产出,而河东盐场去年也恢复的不错,至于自贡的井盐产量更是增加了2倍。

因此,即是两淮盐商无法供应东南地区的食盐,户部也能从以上盐场调运足够数目的食盐…”

郭允厚的回答,顿时让在场的官员们纷纷议论了起来。虽然户部尚书提出的建议,的确能够解决现在东南百姓面临的问题,但是这种方法无疑是在损害两淮盐业所有相关人员的利益。

两淮盐业除了盐运司的官吏和盐商之外,还有盐场制盐的盐丁和运输食盐的劳人员,从业人员超过5万。如果按照郭允厚的说法,那么很多人就会失去养活自己的能

因此很侩辨有人站出来反对了郭允厚提出的解决方案,他们认为不能因为两淮盐运司官员和盐商的腐败,而把惩罚落在这些人的头上。确切的来说,他们也是崇祯的子民。因此皇帝不应当厚此薄彼,为了东南百姓的吃盐问题,而让这些人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。

会议到了这个时候,总算是有了些讨论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思。朱由检一边听着各方官员提出的理由,一边也脑子里重新梳理了一遍关于两淮盐场的资料。

两淮盐场岁办35万余大引,年供应食盐1亿斤左右,也就是五万吨上下。不过这是官方记录的数据,两淮盐场还有非记录在案的私盐产出数量,大约是两倍于这个数目。

芦盐场在没有改制之,岁办6万大引。芦盐场改制之,通过采用了新的晒盐技术和新开辟的盐田,今年到目为止的产量已经接近了4万吨,预计全年产量可以超过5万吨。

以大明的人数量,每年食用盐的需大约为15亿斤上下,这还没有包括利用食盐加工储存食物的需。不过现在大明各地每年的海盐、井盐所有产量加在一起,包括私盐在内,一年也不过只能提供5-6亿斤而已,缺达到了三分之二以上。

而随着化工工业的开展,和钢铁业的持续发展,大明对于食盐的需再度被放大了。朱由检显然不能够允许,让那些盐商和江南士绅继续把持两淮盐场。这些人对于两淮盐业的发展毫无贡献,只是一心想要垄断两淮盐场的产出,通过垄断销售来获取高额利益。

而这些盐商和江南士绅获得的垄断利,并没有用来改造两淮盐场的制盐技术,也没有用来投资工商业,而是消费在了名、园林、寺庙、学院等事务上。因此,从他们手中夺走两淮盐利,朱由检心中丝毫没有愧疚的意思。

听完了各位官员的意见之,朱由检终于再度出声说:“朕以为,郭尚书提出的办法还是可行的,我们首先要保证东南百姓的吃盐问题,然再回过头来解决两淮盐业从业人员的吃饭问题。

当然,调舶畅芦、河东、两浙、四川等地盐场的食盐入两淮盐区销售,不过是朝廷暂时的举措,并不是久之计。所以各位也不必担忧,两淮盐业的的盐丁灶户今无以为生。

朕以为不如这样,我们先给这项政策制定出一个临时期限来,比如说3个月。3个月我们再来讨论关于两淮盐区的食盐销售事务。如果到时两淮盐场已经能够恢复正常供应,那么这项政策就不再延续。

如果两淮盐区还有局部地区依旧没有办法足食盐供应的,那么在这些局部地区就继续推行外地食盐调的政策。

关于如何确定,什么地方需要实施外地食盐调的政策。朕以为可以以当地食盐价格为参考,北京市场上每斤食盐3分钱,相当于24文铜钱。那么两淮盐区食盐的市场最高价格不应当超过36文每斤。但凡是超过这个价格的地区,那么就不再受到行盐政策的保护,任何人只要缴纳了税收,均可往这一地区贩盐。

此外,现在是两淮盐商中断了食盐贩运,而不是两淮盐场中断了生产。因此,户部可以派员清点两淮盐场的食盐产出,然招募商人行投标出售。自即起,对于两淮盐场的盐引暂不兑换,待到巡盐御史对所有盐引行甄别之,再制定兑换这些盐引的方式。

另外,两淮盐引案虽然涉及了不少盐商,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棍子全部打,这些盐商里也不可能个个都是丧心病狂之人。所以户部可以派员往扬州,协助韩一良查办此案,对于那些涉案不的,或是愿意悔过的盐商,还是可以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的。

(874 / 1744)
挽明

挽明

作者:富春山居 类型:仙侠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